close

通常群組的訊息我鮮少準時收看,一方面很多是閒聊的對話,另一方面有時也不見得是針對自己的對話,
所以往往是有空的時候才會點開來看看到底"聊"了些什麼。

前幾天正好點開來看到我們大學同學幾個好友的群組,三個人正聊著各自公司的員工旅遊去哪?花多少錢?
除了我和一個在郵局工作的朋友保持沉默之外,另外三個人熱烈討論著,
巧的是三家公司的員工旅遊都是去日本,有的人覺得貴選擇不去,有的人選擇去不用另外出錢的國內旅遊,
或者,乾脆都不跟從,自己去自己想去的地方。

在這段對話不久前,和其中一位大學同學與群組之外的大學同學吃飯聊天時,
曾經有段時間也討論著彼此公司的員工旅遊,
直到最後那個不在群組的同學感覺到我幾乎是保持著沉默問道:『那你們公司員工旅遊去哪?』
我才打破沉默回答:『我們公司沒有員工旅遊這種東西。』

我細想"員工旅遊"是我會期待著每年舉辦的活動嗎?就現況而言,我不希望公司舉辦員工旅遊,
因為我壓根兒不想跟同事一起出遊,不管地點為何,對我來說都是"度日如年",
我倒是希望可以轉變成另一個方案,以補助方式,讓員工在額度之內自己去想去的地方消費後再請款。

重點當然不是員工旅遊到底辦不辦?到底要去哪?而是出了社會之後,我們比較的東西變了。

學生時代在學時,比的是成績、名次、考上的學校;出了社會後,比的是薪資、公司福利,
再者可能連對象的各種條件都會併入"計算"之內;
你想跳脫這樣的文化,恐怕還很難全身而退,要嘛不是聽著他人相互"切磋",不然就是被動的被拉進這個圈子裡。

當初或許只是抱持著討論的想法,但最後往往會變成一種"羨慕著別人生活"的姿態進行下去,
人總是這樣,得不到的最好,怎樣都要比對方"矮一截",才顯得自己居於弱勢,值得被同情。

當然也許其實最初的目的並不是想分出高下,只是想發發牢騷,希望得到安慰,
只是意想不到蹦出一個個苦主,成了比誰比較可憐的一場局,我們難道不能談一些開心的事情嗎?

還是說有比較才能讓人滿足;或者更加激勵、發憤向上?

不管是滿足現況,還是有更好的打算正在努力規劃中,又或者只是想發洩情緒,
不變的道理是,不管你走到哪都會有討厭的人事物,也永遠有羨慕的待遇你就是現在拿不到;
工作沒有怨氣,那可能也不叫做工作了吧?難怪人家說『知足常樂』,
像我們這種容易為大小事忿忿不平的人,當然就是不知足。

不管我們的人生最終走到什麼樣的境界,是持平也好,是往上也好,沒有往下走就值得喝采,
我們要比較應該是自己的每一個階段,而不是去跟誰比過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最好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ari2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