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0405.jpg


維基百科:少年法庭 (電視劇) -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
趁著連假,把先前上檔就沸沸揚揚的『少年法庭』做個了結,
近幾年韓劇題材新穎多變,許多炙手可熱的戲劇也剛好是NF拿下,
『魷魚遊戲』『殭屍校園』、『那年,我們的夏天』、『25,21』...多不勝數,
不得不佩服其獨具慧眼,每一部都頗受好評,甚至在西方國家也可見受歡迎之程度。

初聞這齣戲,就沒想過可以輕鬆看待,這本來就是一齣看了會語塞心塞的劇本,
尤其是闡述青少年犯罪,而且每一件案子還是由真實事件改編,邊看邊懷疑著:這世界到底出了什麼問題?

但這是一齣非常值得大家一看與省思的連續劇,就像『解讀惡人之心』裡,
成立犯罪心理分析部門的目的,就是為了瞭解背後犯罪的原因。

為何年紀輕輕就會犯下搶劫、殺人分屍、性侵等罪行?

因為他們還年輕,所以我們應該酌量輕判給予"改過自新"的機會嗎?

法律本來就無法保障每一個受害者,那麼法律的角色為何?
難道是給加害者一次又一次逃避(教化)的機會嗎?

女主角沈恩錫(金憓秀飾演)一開始就說他對少年犯厭惡至極,因為他們滿口謊言,卻不會改過自新。

細究大多犯罪少年少女的背後,很多都來自不健全的家庭,長期被親人暴力相向、被忽略的單親家庭,
也有看似正常富裕的家庭,實際上隱藏許多問題,並不如預想和諧...。

我們該如何避免自己的小孩不會"出問題"?
而該如何審判,才能安撫被害者,又能給加害者應有的教訓?

這齣戲在時至今日少子化的社會裡,其實一點也不誇張,溺愛本身也是造就家庭問題的原因之一,
因為從小他們就沒有接收到什麼事情可以,什麼事情不可以,而做了不可以的事情會如何?

在我看來,犯罪就是犯罪,沒有未成年、成年或者老年之分,
如果做了才來道歉,那麼當初為何要做?甚至很多情況是根本不知其對錯。

只是社會往往對"年紀小"抱有過多的寬容,猶記得成長過程中我們總會聽過:
『他還小,你就讓著他。』、『他還小,所以不懂事。』我們總是合理化因為年紀小所以沒關係,
但一件事情的該與不該,和年紀有何干係?對就是對,不對就是不對,沒有年紀小因此什麼都可以。

於是在判決時,常常念在對方還有大好前程與機會的份上,從寬處理,這樣公平嗎?
沒有發自反省與懊悔,即便給了機會,仍然有再犯的可能,他根本認為他沒有錯,如此一來,怎會有改過的念頭?
我們給予加害者機會,誰來替被害者伸冤?如果我們只想著加害者的未來,沒有未來的被害者呢?
有些傷害,一輩子也不會好,如同善雅說的:『我明明是受害者,為何被指指點點的是我?』

我想起有悧長期遭受父親暴力,車泰柱法官(金武烈飾演)勸他報警,申請保護令阻止父親接觸他,去收容所生活;
有悧哭著說:『我就是討厭這樣,明明被挨打的是我,離開的人卻是我,逃跑的也是我。』
這句話字字刺痛我的心,因為很現實的是,社會不存在完美的正義,擁有決定權的往往是利益與暴力。

我們不敢阻止暴力傾向的人,明明知道不對,卻只能視而不見;不是不想努力,而是努力也無能為力,
因為沒有強而有力的人事物,得以避免這些情況再次發生。
畢竟現實生活沒有一個法官會對你說:『我想讓你看看受害者不會被關起來,施暴者才會被關進去;
被害者可以留在家裡,加害人會受到懲罰,我會讓你看見的。』
甚至是無關痛癢地,反正不是我的事,依法行事即可。

我不敢說青少年事件回歸到家庭能有多大改變,為什麼呢?
因為身為大人的我們有時也無法成為榜樣,犯錯不承認、傷害著他人,
試問如何能教導孩子將來成為優秀的大人呢?

沒有100%的決心可以好好指導孩子、關懷孩子,將自己小孩撫養成為令人尊敬的大人,不要亂生!
小孩,一個生命體,不是等生下來再來想想辦法,不能走一步算一步,一旦有了,你就要負責到底!

希望透過這齣戲,可以讓更多為人父母了解家教的重要性,過猶不及都可能釀成悲劇,
不要抱著『將來他就會懂』的僥倖心理,我覺得最簡單的想法就是抱著:『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』
培養同理心,你才能不傷害別人,又能做自己。

P.S.劇中的孩子各個演得栩栩如生,讓我一整個毛骨悚然呀...

arrow
arrow

    vari2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