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太習慣在別人背後說三道四,因為要找到一個人的弱點、缺點太容易了,
不管行為是否干擾自己,都能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,特別是討厭一個人的時候。
我們習慣不留情面地指責他人,尤其是越熟悉的人,『你可不可以不要這樣?』、『我不喜歡你這樣...』,
因為熟悉,所以"不自覺"想改變對方,使之成為自己喜歡的那種人。

即便是生長同樣的環境裡,仍掩不住我們對於他人的"期待",
這樣的期待到底是希望對方成為更好的人?抑或只是自己喜歡的人?

我們忘了問對方他是否也想變成這樣的人?還是只是不想吵架而選擇"臨時妥協"?

人生本來就伴隨著一些妥協和一些堅持,如何拿捏平衡點,是每個人都在學習的功課,
我認為這兩者一旦傾斜,都會造成自己和旁人不愉快。

沒有人需要一再迎合對方,變成他希望的模樣,因為每個人生來個性、成長環境就不同,造就不同待人處世,
當你(我)聽慣了『我希望你...』、『你可不可以不要...』不知不覺很容易點燃引爆點,為什麼總是你要求我?

要求別人總是輕易又迅速,絕不拖到隔日,但當自己是被要求的那一方,往往忿忿不平,
不斷解釋(狡辯)著自己沒有錯,為什麼要被改變?倘若你不希望受到他人指責,那麼為什麼試圖想改變別人?
因為你不夠成熟,只想到了自己,只想著怎麼讓自己過得舒適,而強力改變他人,
卻沒有想過自己可能也是別人心中討厭的那種特質,為什麼自己卻無須改變呢?

『他不覺得每次從別人位置後面路過會干擾到坐在後面的同事嗎?』同事不止一次碎碎念,
於是他要前面的同事把他後面的空位用櫃子擋住,以避免有人"走捷徑"干擾他,
沒多久,檢討他人的同事也這麼從他前面同事的後面經過。

如此雙重標準我看得很不以為然,真要說兩者有何區別,大概就在於偶爾路過和時常經過的頻率差。

『只許州官放火,不許百姓點燈。』這樣的人比比皆是,對著別人說不行、不准,卻放寬標準允許自己,
這些人到底有什麼資格對他人品頭論足?還要別人認同他看似頭頭是道的言行。

阿木最近得了流感,醫生叮囑她要進行隔離,免得家人被傳染,『你感冒還不戴口罩?』被有人數落著,
那位"有人"前兩天也感冒,一副和自己無關的模樣,用著自己的筷子夾菜,
『欸,你現在應該不是可以用自己筷子下去夾的情況吧?』自己咳嗽也沒有想戴口罩,憑什麼糾正別人有錯?

世界上多的是巴不得刮別人鬍子的人,卻忘了自己滿臉鬍渣,看起來面目可憎,請自己先做到再來要求別人吧!
聽一次話,就真的以為自己是太上皇,會不會想太多?你應該要活在古代,而不是現代,再者,憑什麼?憑什麼?

偏偏和這些人有理說不清,依然故我地認為自己是真理,難道要踢到鐵板才知覺痛,不見棺材不掉淚,真奇怪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ari2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